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史研究>详细内容

校史研究

联合办学 气象更新(2007年5月-2011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29 14:34:06 浏览次数: 【字体:

2007年5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对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布局进行调整,南通市第三中学与南通中学实施深度的联合办学,南通中学初中部民办改公办,并入三中统一招生,初中部拟分三年搬至三中办学。两校相对独立,在“三互”原则下各自保持独立的法人体系。

“三互”原则即“优势互补、人员互通、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是大的方向,也是联合办学的基本要求。从两校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通中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育人方法、学校管理、后勤保障等有不少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客观而言,两校虽然各有优点但并不对等,通中对三中的帮助和支持更为明显。这正是联合办学之初即预见到的结果,也是南通教育主管部门最初的期望。

“人员互通”是指人员隶属关系不变,按照两校需求统一调配,采用校际互助常见的“借用”形式,由两校分别办理借用手续。截至2008底,两校互通的教师已经达到了100多人次,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有两校教师共同任教,这一年,“人员互通”的内涵又有了新拓展,针对三中高中部分优秀生“吃不饱”和通中部分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现状,两校建立起了学生互派机制,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2010年,在绩效工资方案落实到位的大背景下,通中初中部人员人事关系全部转入三中。通中党员组织关系也全部转入,学校党员总数超过120人,2010年3月,校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并进行了党委委员换届选举,且年底5个支部均被评为“五好”基层支部。

 “资源互享”不仅是物质资源的互享,还包括两校教育教学非物质资源的互享。联合办学以来,两校互借教学设备数百套,彻底盘活了多余资产,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节约了办学经费。非物质资源的共享,最突出的是德育资源的共享。联合办学后,两校学生多次共同参加成人宣誓、入团宣誓、接待日本丰桥市教育代表团、接受江泽民同志接见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德育活动。为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两校都组织了“看家乡美景”的徒步远足活动,师生前往苏通大桥(全程约35公里)、园博园(全程约20公里)等见证南通改革开放30年的标志性景点参观,该活动在南通市基础教育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中与通中的联合办学是一种全新办学模式。其一,该项目由政府直接促成,两校的联合办学是长期的、稳定的,不会因为校领导的变动而终止。其二,联合不是兼并,不是“普校傍名校”。三中建校近60年,通中已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两校联合办学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其三,联合办学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等重要精神为指导,体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联合办学后,新的领导班子组建。抓校风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实行中层干部竞聘,完善规章制度等举措给学校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联合办学的第一年,施教区首批1265名新生,入学注册、报到率接近100%。此后几年的招生情况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学校的最大承受量,也留住了优质生源。联合办学还引发了社会对三中高中部的良好预期,2007年高一新生录取分数较2006年提高了近100分,增幅列市区之首,生源质量跃居同类学校前列。此后几年,高中录取分数线持续上升,至2011年基本进入市直中学第二集团。联合办学后的首届初三考取重点中学的人数及占比均创历史最佳成绩,高三考取大学的人数呈现上升态势。

联合办学以来,学校累计获省、市表彰84项,包括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先进单位等重要荣誉称号。教师个人获国家、省、市表彰316项, 2009年朱爱美老师继荣获南通市园丁奖、江苏省师德典型称号后,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蔡燕宁老师获“南通市师德标兵”称号,2010年张菊老师的先进事迹在南通大市师德典型报告会上被多次宣讲(巡回)。2010年学校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复审。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联合办学后,南通中学校领导缪建新同志、朱全中同志担任三中主要领导,并先后由刘晓红(副校长、副书记)及顾钢强、何庆章、徐婷、杨志冲、陈永兵、周云旗、胡世强、兰寿军组成领导班子。缪建新同志(书记、校长,任职时间2007.5—2009.3),南通市名校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通市第九届党代会代表,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人大代表。朱全中同志(常务副校长,任职时间2007.5—2009.3,书记、校长,任职时间2009.4—),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中共江苏省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

肩负重任的两位主要领导同志和班子成员认识到,管理要从建章立制开始。2007年,学校决定编写三中规章制度大全,经过反复酝酿、讨论,2008年上半年,《三中章程》初稿完成,下半年付印。该章程是三中建校以来的最完整、最详细的规章制度汇编。校务和教师管理方面的新制度包括:领导班子每周例会制、校园24小时巡查制、教职员工量化考核制、部门月度汇报点评质询制、中层干部缺点测评制、毕业生评教制、政风行风问题限时回复制、师德问题举报书面通知制和学科、年级排名制等十多项。其中对学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教职员工量化考核制,对干部、教师、职员工友的工作实行全面的阶段性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向全校教职员工公示并与绩效挂钩,基本实现了内部分配的公平、公正,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给中层干部、全校教职工带来极大震撼的是中层干部无记名缺点测评制。此外,2008年、2010年学校开展了“师德典型”、“服务标兵”公开评选。

新的领导班子意识到,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执行力。联合办学后不久,学校组织了中层干部改选竞聘活动,通过自荐、推荐、民主测评、演讲答辩、专家评分等环节竞争产生了新的干部队伍,一批优秀教师走上了中层岗位,中层干部队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2010年底,联合办学后首批中层干部任职期满,学校再次组织了竞聘。

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以制度促进校风建设。结合校情,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中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35条》、《关于加强学生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累计133条校规。2010年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德育队伍考核办法,对常规管理暂居后位的班级实施中层干部“蹲班制”。每日派出导护老师观察校门100米范围内学生活动情况并维持秩序。2009年大市“2+1”艺体工程展示现场会、全市班级文化建设暨班主任年会在三中举行,三中的经验和现场给全市兄弟学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全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年均超过800件,在“拾金不昧”一类中,最多涉及钱物7000余元。

立足长远,制定规划。三中、通中联合办学后,全校教职工总数已接近400人,在籍学生数突破5000人,社会和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校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如何为学校的发展定好位,2007年学校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大讨论。年末,学校制定并修改完善了《南通市第三中学2008—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学校将)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培育创新人才为宗旨,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寻求突破,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开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素质“发展”功能的教育教学,形成富有三中特色的育人理论体系并有可参照的示范典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支撑。2011年,《南通市第三中学2011—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完成办学策略的调整,主要包括:做好联合办学项目,放大优质资源作用,促进市区教育均衡,有计划适度缩小初中部规模;重点建设高中部,继续加大投入,抓好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吸引优质生源,落实南通市优先发展高中教育的策略;按照《南通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继续办好国际部,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可靠的保障体系。鉴于三中、附中合并不久又开始实施三中、通中联合办学的复杂情况,后一个规划则明确了让学校回归到“初中+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发展道路,为下一个五年指明了基本方向。

师资队伍,茁壮成长。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南通市第三中学2007-2012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指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教师群体达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教育科研素养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各主要学科有1—2名大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同时提高优秀教师群体的占比。”

学校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书,由各职能部门对目标阶段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推动不同层次教师向着自己的目标实现新的跨越。分期、分层次培训教师,这几年,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经费年均达1,884,968元,占教师工资总额的8.1% 。按照教师自身发展层次实施“名师、骨干、新秀培养策略。截止到2011年底,三中在校教职工总数386人,属教师编制的352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95(1974年生)人。学历情况:专科21人,本科311人,研究生49人(在读19人)。职称情况:中学高级教师111人,中学一级教师103人,中学二级及以下138人。四年来,有100多位教师参加过省、市级学习培训活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参赛人次年均超过160人。至2011年底,学校有南通市骨干教师5人,南通市教坛新秀7人,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5人,南通市直学科带头人15人,南通市直骨干教师40余人,南通市直教坛新秀50余人。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蔡燕宁、朱宏辉、葛婷婷等30人次在国家、省级教学评比中获奖,77人次在市级教学评比中获奖,教研论文大赛获奖层次、获奖人数居南通大市前列。学校现有国家级课题1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葛汉清老师主持,在研),省级课题4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综合高中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校级课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由朱全中主持,已结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周云旗主持,在研;《在高中教学中开展数学写作的实践研究》,沈卫芳主持,已结题),市级课题17项,校级课题72项。随着优质师资队伍的逐步形成,2011年上半年,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在全校范围内依据一定标准选拔,确定了三个梯队共40名教师作为首批培养对象。

其间,学校还将“青蓝工程”扩大到三类:一是教学“青蓝”工程,二是班主任“青蓝”工程,三是教科研“青蓝”工程,由校长室牵头、工会实施。只要教师有需要,随时可以结对签约加入。

坚持教改,推出“三单”。优质师资对三中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07年,学校重点进行了“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2008年重点进行了“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究实践。近几年,学校教改研究呈现出丰收态势。2008年教师参加教改论文大赛,夺得8个市一等奖,14个二等奖,在第二届教师成长论文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在市直学校名列前茅,另有3人获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一、二等奖。2009年,在省“五严”规定背景下,学校把“个性化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作为实现师生观念转变、教学相长的突破口。2010年主推了21种课堂新模式结集成册付印并对外开设了高效课堂观摩课。所有校领导、中层干部每周全员进课堂听课,年听课超过1200多节,覆盖所有班级、所有教师,听课人课间访谈学生,促进课堂向高效转变。

2010年、2011年,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学校开始研究并实施 “三单”(即活动单、自助单、联系单)教学模式,“活动单”侧重于课堂教学模式层面的实践,以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自助单”侧重于作业布置层面的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结合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联系单”侧重于答疑、师生沟通、家校沟通层面,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三单”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起到了很好作用,2011年,江苏教育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深度采访,并在江苏教育新闻、中国教育新闻中播出。

2010年,学校推出了“导师工作室”,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学业与成长指导同步的教育机制。学校为受导学生配备经验丰富、人文素养较高、师德高尚的任课老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特长发展引导等。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南通部分媒体曾以专题的形式对此予以了报道。 

精心育人,锻造品牌。在德育上,学校既有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根据世代特点有所创新。2007年,学校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操作性的《三中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35条》《关于学校加强管理的若干规定》,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目前的133条规范。这些规范涵盖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规范的操作性极强。如规定在校园里学生要主动向老师问好,要求面向老师、微微颔首、主动迎上喊“老师好”。如自行车排放要求:把手方向一致、后轮压线、侧看一条线、同一年级一条线。经过两年的努力,于2009年建成了“南通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到2011年,三中已经以“规矩多,管得严”而在社会上树立了德育标杆形象。2010年下半年,《中国教师报》对三中的德育特色予以专题报道。

2009年,在形成了优良校风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思考德育品牌的创新。这个新德育品牌是2009年上半年开始崭露头角2011年产生影响的诚信教育。2009年初,三中首批500件“爱心雨披”正式投放。在“爱心雨披”的多次投放过程中,学校发现,没有任何登记手续,没有任何约束措施,雨披的极高的回收率彰显着“诚信”的作用。20096月,学校基本形成了“诚信教育”的整体框架。到201010月,三中的“诚信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爱心雨披”看市三中多样化的诚信教育实践》一文被多家媒体转载,兄弟学校已开始效仿三中推出“诚信雨披”,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相关领导以及南通各大媒体开始关注并宣传三中诚信建设典型事迹。201011月, “爱心雨披”、“无人监考”、“诚信超市”、“自由刷卡”、“我错我改”、“诚信大使”、“原创歌曲”、“诚信故事结集”、“小手拉大手”、“诚信之星评选”10个校本活动形成,诚信教育的载体进一步丰富。2011年5月学校隆重举行了诚信教育开放日活动,“诚信教育”获得很高评价,三中的德育工作,功在平时,特别是在诚信教育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和成果,三中的诚信教育有特色。

艺体并进,全面发展。“2+1”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从2008年开始,学校设置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象棋、航模、游泳等10个体育选项和、民乐、声乐、素描、动漫、书法、装饰画、风景画、丝网花制作、服装设计、剪纸、纸艺等13个艺术选项供学生选择学习。其中,13个艺术选项最终形成了13个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项目,走班上课。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体育、艺术资源,采取了分时段、分项目上课的方式。由于项目数、学生数较多,又相对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学校还从非体育、艺术教师中选派了6名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参与到“2+1”工程的教学中。2008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届航模运动会,其规模和影响在南通市位居首位。2009年5月,学校承办了南通市中小学生航模、车模运动会,校航模队参加了两项比赛,获两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全市的“2+1”工程现场会于2009年在三中召开。在2009年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六期课题《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拓展与课余运动素材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果及优秀研究点学习评选中,学校被评为“优秀研究点学校”(南通大市仅8所)。

女子排球队、国际象棋队、啦啦操队多次取得佳绩。其中,周凯同学在全国健美操联赛中获第三名,校排球队获2008年世界青少年排球比赛第2名,徐汶政同学获得“中国网协杯”网球赛第1名等,李良良同学在2008年一举打破南通市男子三级跳远记录。2010年、2011全年体艺竞赛获奖均超过300人次。2009年、2010年袁炜玉、金琳燕两位同学入选八一女子排球队。2009年10月、2010年3月,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省教育评估院杨晓江院长,副省长曹卫星在校考察调研期间,均对学校“2+1”工程开展情况予以充分肯定。

中考高考,进步明显。联合办学以来,高中学生综合考试、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合格率高:2007届高考综合考试合格率为97.2%,2008届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为95.7%,2009届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为97.8%。2010后由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政策规定不允许公布,内部统计合格率超过98%。本科达线率逐年上升,2007—2008年连续两年在南通市区高考综合考核评比中位居前三。2009、2010年未考核。2011年,三中本科达线率明显上升。2010年、2011年两年,中考考入重点名高中的人数位居市区第一。

国际办学,影响甚广。学校2000年创办的中澳班成绩显著。这是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国际处(EQI)合作举办的高中阶段1+2留学项目。合作双方定期派遣官员和教师进行访问,互相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三中任教的澳籍教师时常对外开设全英文教学观摩课,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范例,在英语教科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澳班以完善的服务和显著的成绩赢得了学生的好评,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本省外远至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宁夏、云南等地,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200多名学生实现了赴澳留学的梦想,先后有50多名同学考取了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等世界排名前五十名的著名大学。2010年6月,上海世博园澳大利亚馆举行盛大颁奖典礼表彰一批中澳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优秀学生,中澳班2008届学生周西彤同学因在学业上的突出表现荣获中小学类“年度杰出学生奖”。2010年下半年,中美“2+2+2”课程班正式开班,该班纳入南通市中招计划。

由于众多学生进入名校学习,影响日益扩大,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加大了交流的力度。这几年,学校举办了“暑期赴日本修学体验团”“澳大利亚经典英语体验营”“赴英国学习交流访问团”等夏令营活动,与日本丰桥市互派教师、学生进行访问交流,有300多名师生到国外考察交流。学校也先后接待了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教育界专家和师生来访。 

硬软环境,持续改善。联合办学以来,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学校自筹资金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总资产增至5800多万元。绿化面积达到29806平方米。学校建有3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场(含1000人看台)1个,足球场1片,篮球场6片,排球场2片,网球场1片,标准游泳池1个;另外还建有报告厅、心理咨询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体育器材室、乒乓室、航模工作室等各类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及活动场所和专用教室,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提供了真正的个性化支撑。所有设施均有专人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健全。2010年恢复了4:4:3的理化生实验室,增设1个通用技术实验室,所有教室全部安装了投影仪。2011年下半年,所有教室安装了白板和空调,完成了游泳馆的改扩建,原露天游泳池改造为四季温水游泳池。

软环境上侧重校园文化建设。2008年,结合主干道的改造,学校开始系统考虑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并初步形成了一揽子方案。新校徽的设计、建筑色调的统一以及校园改造、造景、布置等强调整体性、协调性。比如新的建筑、改造和加固的建筑全部选用赭色为主色调。2012年开始,将以“石”“木”“水”为核心进行校园造景。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问题是书香校园的建设,截至2011年底,学校藏有纸质图书149368册,电子图书128片,总量151288册,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超过8小时,电子阅览室设置座位120个,各种音像资料齐全。每年的教工学习月、学生读书节(“田家炳读书节”)正常开展。2009年,学校还出资开通了“学科网”。校园网被评为南通市百优学校网站,校报《三中》、校刊《教育·学习·科研》分获全国校园报刊一等奖、特等奖。

联合办学,影响深远。三中、通中联合办学,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了进一步放大的基础。以联合办学为起点,继续扩大其影响力乃至统摄力,将办学区域延伸,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效益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的新期望。学校也没有停止过对联合办学的探索, 2010年1月,《中国青年报》刊载了朱全中校长关于联合办学的专论《联合办学到集团化办学的嬗变》一文,全文论述了联合办学的重大意义和学校在联合办学过程中的发展策略,总结了“三中——通中”联合办学模式在顺利运作两年半来所取得的经验成果,阐述了对集团化办学的前瞻性思考。

2009年9月,南通市崇川区学田中学完工正式交付使用,并在政府授权下与南通中学联合办学,这所学校是由南通市崇川区投资3000余万元,南通市教育局追加投资100万元联合建造的,校园硬件一流。虽然与南通中学联合办学,但人员调配和实际管理都由三中全权负责,朱全中校长同时兼任该校法人代表。自2009年以来,初中部半数班级移至学田中学办学,办学性质和思路完全与三中本部保持一致。学田中学原施教区东部一大片地区的生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009年6月,南通市教育局与港闸区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南通市秦灶中学与通中联合办学校名定为南通市北城中学,亦称港闸区实验学校。该校为初中,由港闸区投资5000万,每个年级规模大约为8-12轨,2010年2月开始招生。朱全中同志任校长、法人,南通中学徐德均同志任常务副校长。该校教师主要来自原秦灶中学。三中首先输出管理,选派部分管理人员将管理理念和要求因地制宜地移植,同时向其分批输出教育教学骨干,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中、通中联合办学项目只是市区均衡教育的一个缩影。新的几所学校区域不同,需求的侧重各有不同,但都借助联合办学走到了一起,为南通基础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中本身承担了和学田中学、北城中学的联合项目,学田中学令城市东片千余家庭受益,北城中学则促进了城市北翼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从2010年起,南通市区、各县区的“择校热”持续降温,类于通中、三中联合办学模式的校际合作项目广为借鉴,市区初中布局调整加快,新城区初中建设提速,越来越多的家庭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