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史研究>详细内容

校史研究

多元办学 迈开新步(1993年-2003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29 14:15:45 浏览次数: 【字体:

八十年代末,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革日益深化,教育事业迎来了大调整、大变动、大发展的时期。市三中经历了力度很大的教育改革,在曲折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顺势应变,兼办职教。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很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一般普通高中的生源分流,规模萎缩。南通市区的8所完中就有5所学校的普高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市三中的高中招生实数也仅达计划指标的40%左右。市区多所普通中学应变附设了职业高中班。9210月,市三中与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办经贸大专班(学生47人),与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联办营销大专班(学生40人)。94年这两班学生顺利毕业。(后因高校扩招,未再续办)93年秋,市三中又办起了财贸、市场营销两个专业的职业中专班。以后每年招收2~4个班,学生100200人,专业也有变动和拓展。高中段形成了普高和职业中专两部。以上举措,使市三中在艰难中获得了生机。

   “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临近,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重点高中的优势进一步拉高,不但可在考生中择优录取,而且不断扩大“择校生”名额,把学力较好的生源从一般完中吸引过去。另一方面,一些重点职业学校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了办学档次,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吸引了大部分职高生源。这样,市三中处在重点高中和重点职高的双重夹击下,生源每况愈下。高一新生录取起分线比重点高中低一百多分,已录取在册的考生中,较高分数段的学生,大多又“择校”而去,二次补进的学生,分数更低。

面对这样的生源,1992年,市三中开始了“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局部改革即高二学生在基本完成高中各科的学习后,显示一定学力,愿在高考中一搏的,编入高复班;其他经预考后无高考资格或无高考愿望的学生,编入高三职训班,一方面让他们在文化上争取达到高中毕业的合格标准,另一方面安排他们学习一门职业技能,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初步基础。

这一措施适应了部分学生的需求,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1992~~1996年,“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学生有324人取得了双证(高中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约占高中毕业生的40%。(1997年起,国家对学生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有新的规定,以后的数据不再统计)。1996~~2000年普高毕业生591人中,有298人录取各类高校。

93届高三分流的通讯话务班12名女生,毕业后被南通军分区八一寻呼台招聘,成为该台业务骨干,由于工作成绩显著, 1995年受到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令嘉奖。

艺体特色 优化放大。市三中将分散于普高各班的有艺体特长和爱好的学生,集中编班。按照艺体院校招生的要求,调整课程计划:文化基础课合班上课,教材适当精简,实行任课教师负责制,力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达到艺体类高校录取分数线;专业训练课分音乐、美术、体育三大组教学,适当增加课时量,采取教练(导师)负责制,根据专业训练的特点和需要,安排教学和训练计划。力争所带的学生在高考中通过相关专业考试。

为保证艺体特色班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制定优惠政策,将市区初中有艺体特长的学生吸引到市三中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艺体特色班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录取艺体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199812名,199915名,200025名。

合作联办 优势互补。市三中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面,依据自身条件,设有财会、市场营销、工艺美术等专业。学校利用校办厂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创设了“微机应用与维修”的名牌专业。

市三中是普通中学的“底子”,尽管也引进了财会、计算机等数位专业教师,向大中专院校聘请了部分兼职专业教师,为工艺美术等专业添置了若干器材设备,但总的来说职教的师资、设施相对薄弱,为提高办学档次,市三中与本市实力较强的省属中专南通河运学校(现航运技术学院)、南通供销学校合作:市三中帮助两校解决扩招后校舍不足,高中文化课教师紧缺的困难;两中专校则按照市三中职专部的需要,派出相关专业的教师前来授课,并向市三中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安排生产实习基地。这样双方优势互补,收到良好的效果。

市三中与南通河运学校的联办,从94年开始,河校每年有23个班学生在市三中学习和生活。河运学校先后派出多名专业教师在市三中职专部兼课任教。至1999年,这种合作方式停止,历时5年。

职业中专班的基础文化课使用普通高中教材,职业高中班的文化课使用省编的职高教材。另据要求开设相关的专业课和技能课。专业教师大部分外聘。

各专业课任课教师一览表(1993年——1998年)

专业

专业课程

任课教师

外聘教师

任职时间

基础会计

魏勇(会计事务所经济师)

93.994.1

李跃兵(本校)

 

计算技术

张树芝(供销学校讲师)

93.996.1

统计学

朱天高(财贸干校经济师)

94.296.7

BASCL程序语言

丁云生(纺工职大讲师)

93.995.7

王晴(航运学校讲师)

95.996.7

国际贸易学

郭庆(财贸干校教务主任)

95.296.7

电算财会

王晴(航运学校讲师)

96.296.7

进出口实务

蔡晴(纺织工学院经济师)

95.996.1

经济法

蔡晴(纺织工学院经济师)

96.296.7

李跃兵(本校)

 

基础会计

魏勇(会计事务所经济师)

94.995.1

李跃兵(本校)

 

市场营销学

朱天高(财贸干校经济师)

94.996.1

公共关系学

朱天高(财贸干校经济师)

96.997.1

计算应用(BASCL

丁云生(纺工职大讲师)

93.995.7

国际贸易学

郭庆(财贸干校教务主任)

95.296.7

进出口实务

蔡晴(纺织工学院经济师)

95.996.1

经济法

蔡晴(纺织工学院经济师)

96.296.7

李跃兵(本校)

 

计算

机应

用与

维修

专业

BASCL程序语言

庄国强(本校)、吴青春(本校)、葛汉(本校)

 

PASSCAL

庄国强(本校)

 

五笔字型打字技术

丁云生(纺工职大讲师)

93.995.7

计算机应用与维修

张旭阳(本校)刘红旗(本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张旭阳(本校)

 

多媒体技术

张旭阳(本校)庄国强(本校)

 

素描

冯则义(南通师院美术系讲师)

94.997.6

戴华(本校)

 

水粉色彩

邰嘉荣(南通师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

94.997.6

平面设计

柏纪平(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95.998.6

立体设计

柏纪平(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95.998.6

书法

硬笔

曹汝公(工艺美术研究所)

95.996.6

毛笔

杨茂林(旅游中学书法教师)

94.997.6

工笔花鸟

姜冬梅(工艺美术研究所)

95.298.6

环境及工艺设计

黄培中(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大师)

95.997.6

普职渗透 多种选择。市三中的高中班级在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同时,在普高各年级有选择的开设劳技课,设有制图、微机、缝纫、工艺美术、电工等专业,让学生选修,学校聘请了有专长的校内老师如姚锬、刘红旗、张旭阳等及校外专业人士作指导,定期举办技能竞赛、作品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才艺,加强了职业教育向普通高中渗透的力度。

对于强烈要求升入高校深造的职专生,为打通从职专到高校的通道,市三中作了以下努力:

① 为部分职专生课余补习普通高中和大专的文化课程,让其在籍参加自学考试或准备以后参加成人高考,实现与高等教育接轨。截止2002年,市三中先后有7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高教自学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已通过12门中的9门,有6名学生毕业后仅一年,就通过全部自学考试项目,取得大专文凭。

② 1998年,省教委批准南通市三中职业班的学生通过普通高中文化课程的学习,可同时获得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双学历”。实现了市三中校内普、职学籍有序流动。从99级到06级的8年间,从职高转到普高的人数达到1084人,从普高转到职高的人数也达422人。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各高校专业对口单招为职高生进入高校打开了更直接的通道。

市三中97届职专部工艺美术班有12名学生,参加了当年普通高校艺术系对口招生考试,11人被录取。财会班有沈霞等5人被录取,计算机应用班有沈璐等3人被录取。

1996―2000年市三中职专部的毕业生中,约有200人通过成人高考进入高校深造。

市三中兼办职教之后,蔡慎初老师任分管职教的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负责全校职业班的管理,直至2002年退休。

科研探索 理论建树。为了进一步探索市三中的办学之路,1994年秋,市三中的领导从市教科所了解到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现代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深受启发,感到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简单两分(或进高中,直奔高考;或进职业学校,专学某种实用技能)确有弊病。综合高中模式可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发挥个性和潜能,通过尝试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更具人性化,也更合理。1995年春,在南通市教科所的大力支持下,市三中结合多元办学的实践申报了关于“综合高中实验研究”的课题,先后列为市级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和江苏省“九五”教育科学重点规划项目,开始了由普通高中转型为综合高中的整体实验。

《综合高中实验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深很广的科研课题,设有九个子课题。市三中的干部教师振奋精神,积极参与。时任市教科所所长的陈家颐(曾挂职市三中任副校长,对市三中情况熟悉)鼎力相助,并牵线上海教育科学院与市三中合作,以市三中作为上海教科院“综合高中”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有力推动此项课题研究的开展。

该课题的研究,从1995年启动,于2001年基本完成。《综合高中:实现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想办学模式》、《综合高中:我国中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现实选择》等9篇论文于1998年~2000年陆续在《江苏教育学院报》、《教育探索》等省级教育杂志发表。该课题于2001年顺利结题,通过验收。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课题立意很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课题极具先导性开创性价值”,“课题研究成果丰厚”,“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领先水平”。

2000年,市三中申报省级综合高中示范学校获得成功。

2002年,市三中通过了国家级综合高中示范校的评审,成为国家确认的新型办学模式的代表,在中学教育界独树一帜。

2001—2003年,全校教师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的教学论文200多篇,教科研气氛日趋浓厚。

2002年,市三中增挂“南通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牌,设立“田家炳奖学金”,奖学助学,田家炳先生并为校园建设捐款。

高校扩招 模式再转。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决定高校扩招,普通高中很快“热”了起来,普高规模迅速扩张,职教生源相应减少。三中的办学规模从90年代末的30个班,到2003年增至56个班,学生人数达到2773人。普高的班级数和人数明显超过了职业中专。2007年省里对口单招政策调整,本科招生数明显减少,“综合高中”的“普职双向流通”由“普”到“职”的流通相应减少,办学模式的运作遇到了新的课题,学校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自2002年起,为适应学生和家长的要求,职业中专班(此时已不再招收职业高中班)一年级全部学习普通高中文化课教材,高二年级普职分流,职业中专班按有关对口招生的专业要求分班设置专业课程,学校与南通中专合作,专业课由南通中专的教师担任,完成学业取得普高和职业中专双学历,参加高校对口单招考试。03—06级的职业中专毕业生,录取高校人数达359人(其中本科占有一定比例)。

作为“国家级综合高中示范学校”的市三中,由于学校适时对高中阶段的办学作了调整,于2003年12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称号。2007年停止职业中专班的招生,全部招收普高学生,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模式进入又一 个拐点,普通高中教育遂成主流。

国际交流 涉外办学。市三中是首批具有江苏省涉外办学许可证的中学国际交流学校。

1999年江苏省教育代表团考察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达成合作办学的意向。省教育厅将此合作项目交南通落实,后确定由市三中承办。

20008月,中澳合作举办的“昆士兰海外十年级”项目正式实施。市三中开设“中澳英语实验班”,招收当年应届初三毕业生,在国内学习一年。主要学习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部海外十年级项目课程,同时开设我国高一课程。考试合格即签证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读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课程。高中毕业后选考澳大利亚42所大学。

“中澳班”学生在市三中学习一年期间,开设课程:1. 澳洲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理、化、生综合课程)、社会学(含有史、地、人文、环境、旅游、广告等)。这些课程使用澳国海外十年级英文版教材,并由澳洲注册教师执教(该“外教”由市三中聘用)。2. 校本课程有高一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脑、历史、体育、家政等,由市三中教师执教。

该班采用澳洲中学的办学模式,每班不超过25人,一年分四个学期,每学期期末考试的试卷由澳洲寄来,统一考试,并寄回澳洲统一阅卷,评定。

市三中“中澳班”赴澳留学的学生多次获得各类奖励:如2003届学生朱桓璟参加澳大利亚全国数学挑战赛获第3名。礼仲毓取得OP1(全澳洲的比率仅为2%)、季欧怡取得OP3的喜人成绩。此二人可自选澳洲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他们都选择了墨尔本大学。

德育为首 全面优化。市三中针对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遵循“崇德博学”的校训,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开创了以“五爱”为主线,养成教育为主体,学会做人为目标,感情教育为切入口,课程结构为主阵地的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受到一系列的表彰和奖励:1988—2002年,连续14年蝉联市文明单位;2000—2002年的三年间,在德育方面获省市荣誉称号二十多项,包括: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先进学校、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红十字”先进集体、省“二五”普法先进单位、省读书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省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省招飞先进集体等。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校园建设、财务后勤、群团组织、文档管理等等,都受到表彰和奖励,先后获得市教育财会先进集体、市校舍管理先进单位、省园林式单位、市“十佳建筑”、市事业单位管理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等荣誉称号。

校办工厂 停止运转。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市三中校办企业在市场风浪中所行举措未达预期,1989年办电视机深圳分厂,由电视机二厂徐永塘林刚强二厂长轮流赴深主持,生产“丹尼福根”牌彩电,贴牌黑白电视机等,进行出口贸易,运作三年后难以为继,于1993年停产撤回。与此同时,校内厂部开发电子琴等新产品,未能形成量产和效益,致使电视机二厂债台高筑,陷入危机。1993年下半年经过整合重组,将主要厂房和设备租赁给永年公司生产出口彩电,大部分校办厂职工的劳动关系无缝对接,转了过去。留下的职工在高保强副校长的带领下,开发电脑显示器及电脑主机等产品,顺利进入量产后,于1995年成立“南通福思达电器公司”,所产“福思达”牌电脑经国家电子工业部检测合格,获生产许可证。该企业作为南通市教育系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供应商,为本市教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市三中另一校办厂——原南通元件十六厂,九十年代初由生产胶木旋钮、包装塑料等转产电磁铁(机床开关柜、大厦及矿山的防火阀用),更厂名为南通市机床电器厂。1994年起由王源基厂长等四人承包经营,在1994~1996年间,年产值约200万元,利润近20万元,成为校园经济较稳定的一块。

19955月,永年公司歇业撤出。19968月,因受南通电视机厂火灾损失的牵连,市三中的电视机二厂宣告破产,变卖设备、汽车等资产,清偿债务。

1999年,福思达公司经营困难,终至停业。职工按国家劳动部门的规定,办理劳动保险,并作解约赔偿。

20005月,机床电器厂也因效益不佳而停业。校方将工厂设备折价十多万元作为清退职工的赔偿款,依法解除30多人的劳动合同。

市三中的校办厂,自1958年算起,约存在了40年,如从大发展的八十年代算起,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曾有过辉煌,也经历了诸多坎坷。

校园建设 整体改观。这一时期,市政府对市三中的校园建设作了重点持续的投入。校内50~70年代的危旧校舍分期拆除,按照现代化、园林化的要求进行规划,重建了一个新三中。

1993年拆除原二层(16个教室)的教学楼,分两期翻建了五层教学楼一幢,19958月,二期竣工,交付使用。冠名 “求是楼”。底层为自行车库。1-5层共有30个教室,一个合班教室,5个教师休息室。

19955月,在操场西北角建成音乐楼一座,内设音乐教室,琴室及舞蹈教室,并与1996年建成的体育办公、器械楼相连,成为今之“聆韵楼”。

19983月,拆除邻近教学区的校办厂用房,翻建四层科技楼一幢、199811月竣工,交付使用。冠名“宏宇楼”。内设理、化、生各科实验室7个,语音及计算机专用教室4个,阶梯教室兼电化教室1个。结束了三中没有专用教室的历史。

2000年,中澳楼、学生公寓楼、大餐厅先后建成,学校各项功能设施得到完善。

2002年,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为市三中翻建六层办公及图书馆综合楼捐赠人民币250万元(约占工程款的30%)。1952年建校时建的二层砖木结构办公楼,在使用50年后被拆除。新建的综合楼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

在此期间,各教学楼之间、大道两侧、沿校内河道先后建造了藤架、四方亭、喷水池、雕塑、花坛、宣传画廊、石驳河岸、曲桥、栏杆、灯饰等多处景点。南北大门进行了改造。

至此,市三中校舍建筑总面积达32753.71平方米(为1954年的11倍),校园绿化和景点面积达29806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十佳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先进单位”。

1993~2003年期间担任校级主要负责人的先后有:校长刘凤池、施伟(后兼书记)及班子成员:赵建辉、高保强、顾洪斌、丁扬铭、周荣广、陈育斌、翁德和、严俊、杨小凡、陆梅兰。田家炳任名誉校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