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史研究>详细内容

校史研究

“文革”动乱 经受磨难(1966年-1976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29 14:07:49 浏览次数: 【字体: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也是学校遭受磨难的十年。

“文革”开始后,很多老师被打入“劳改队”,办公室被砸,学桌凳及教学仪器、图书的损失惨重。1967年开始,军宣队、工宣队先后进驻学校“领导一切”,教师作为“臭老九”,处在被批判被改造的地位,欲教不能,欲罢不忍。这段时间内,全校106个教工中,被批斗关押审查的有23人,自杀1人(物理老师薛际斌),被一般审查的达40余人,教师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所谓“复课闹革命”后,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班级为“排”,年级为“连”、“营”,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为“团”,初中和高中的学制均由三年改为二年。文革前的课程设置和各科教材,作为“17年教育黑线”的产物,均被废弃。政治课和语文课以毛选、毛主席诗词和《毛主席语录》为主要教材,辅之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和时政信息,紧跟形势,对“封、资、修”进行“大批判”,请老工人、老贫农作“忆苦思甜”报告,吃“忆苦饭”,强化对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批判。停止外语教学。其他各科都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与工农相结合”为原则重组:数学教材打乱原有知识结构,结合工农业生产进行改编;将理、化、生三科重组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例如:学手扶拖拉机的构造和使用,学稻、麦、棉的种植技术,等等;体育课进行队列操练,学习射击、刺杀技术;美术课学画政治宣传画,学写美术字,为“大批判专栏”和书写宣传标语服务;音乐课学唱“语录歌”和“样板戏”,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择时到街头、工厂、农村演出。为了适应以上“教学”需要,借调一些工人到校进入课堂,担当起“工人教师”的角色。在“开门办学”的口号下,每学期要有三分之二时间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课业荒废。

1968年—1969年,666768届高、初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被分批安排“插队”、“插场”,下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1年,学校奉命大搞“深挖”运动,教师中被封闭式关押的所谓“五一六”分子(莫须有的“反革命”罪名)就有6人,面上受审查的达50余人。老师们又一次陷入灾难之中。

1974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着手整顿,即后来“四人帮”称之“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之时,三中的老师们得以重登讲台,他们满腔热情给耽误已久的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考试改革。同学们也刻苦、勤奋,学得不少文化知识。这个时期从高中毕业的周川、施忠民、徐坦、曹虹等人在恢复高考后,先后考取大学,有的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出国留学后成了高级科技人员。大多数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其中自学成才、成为基层领导、骨干的不乏其人。也有毕业生光荣入伍,保卫国防,陈俊涛、王志华等校友,在执行军务中,献出了年轻生命,成为烈士。

1975年,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还办了两个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班。学生们分别在有关工厂和校园内的12亩农田间实习劳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取得一定成绩。

1976年在原东方红公社联合大队建成学农分校,每期可容纳四个班学生劳动、学习和食宿。1980年学农分校撤销,校舍移交给所在的生产大队。

学校勤工俭学开始于1958年,1976年有新的突破,唐汉成首任校办厂厂长,办起了南通市无线电元件十六厂,生产射流元件、三级管加共线路板、K型旋钮及电器包装用品泡沫。为三中校园经济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

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工宣队主政。19677月,南通磷肥厂的工宣队进驻,以后几年,先后换派南通大生三厂、南通药械厂、南通市色织三厂的工宣队来校接管。运动之初,原有校领导陆建、李相被批斗靠边,后又结合进领导班子,1970年以后,先后还有王兴祥、沈秀英、姚兰英、虞万盛、陈全等担任校级领导。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