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史研究>详细内容

校史研究

艰苦创业 组建初中(1952年-1958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29 13:56:05 浏览次数: 【字体:

1952年,正当新中国建立不久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时期,为发展工业生产,培养工厂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江苏省工业厅决定在南通东门鲁家坝征地建立苏北工人技术学校,调派时任南通专署文教局长的丁冲为校长,南通专署工会办公室主任顾民为党总支书记,主持建校工作,朱绍楠从唐闸实小调来任教务主任,鲍永禄从专署工会办公室调来任总务主任,并从市区和专区各县抽调一批精干教师来校任教。语文教师有曹振东、卢广宇、汪书田、徐存孝、张秀庭、葛敏等6人;数学教师有达师耕、张四维、祁勇等3人;俄语教师孙玉莲;物理教师张脉淑;化学教师2人;体育教师路骏;历史教师蔡洪波(兼任工会主席);地理教师王正哉等等,加上教辅和后勤人员,共有30多名教工。学校于19528月在《新华日报》上刊登招生启事,招收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干部和产业工人,以及革命干部的子弟来校就读,招生区域为整个苏北地区。来自各地的考生有500余人,经过入学考试,录取240名,设干部班两个,干部子弟班4个,学员享受全额助学金,全部寄宿。第一学期因校舍正在兴建中,师生们在借用的东门法轮寺及附近的几座庵堂中学习和生活。1953年春,第二学期开学后,学校迁入刚刚竣工的新建校舍。建校之初,各项设施尚未完备,生活和学习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师生们仍以苦为乐,刻苦勤奋,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当时学校中有党员33人,其中学生党员20余人,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

学员们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初中文化课程,开设语文、俄语、数学、理化、史地、生物、体育等课程,教学要求高于一般初中,俄语课还从中苏友协聘请了俄籍教师凯拉(女)来校任教。

省里原来规划将学校续建成一个相当规模的中等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决定更改其校名为江苏省南通工业学校,校园计划向南扩大至文峰塔之北。现有校园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南片拟征地块建运动场和实习工厂。学员三、四年级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新的公章已经启用,1954年,因省工业厅调整事业布局,南通工业学校(即苏北工人技术学校)受命南迁,合并于无锡纺校,校长丁冲带领大部分学员和部分教师迁往无锡(后丁冲曾出任无锡轻工学院院长)。在南通留下了一些刚建不久的校舍、校园设施和一部分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顾民离任后,曾任南通图博馆馆长、南京农学院院长、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通市委党校校长等职。干部班的学员中也有留在南通分配工作未去无锡继续学习的,如刘金发同学后任市计委主任,唐瑞寿同学后任市教育局人事科长。留下的教师中分配到其他中学任职的有张脉淑(调三初中任物理教师,后任副校长)、张辛畬(调五爱中学任数学教师)、曹振东(调通师任语文教师,后任教导主任)等等。

工校迁走的当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工校原址办起了一所普通中学,定名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工校留下参加创办一初中的干部和教职工有:朱绍楠、鲍永禄,卢光宇、徐存孝、张秀庭,祁勇、孙玉莲、王正哉、蔡洪波、路骏、唐明雨(校医)、朱友石(总帐会计)、凌宗华(出纳)、华英坚(司务长)、王冲霄(食堂会计)及工友徐庆标、李志来、范红英、王进、毛学诗、毛传诗、荀德才、吕桂珍等共20多人。上级选调时任市文教局工农教育办公室主任易振烜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由朱绍楠继任教导主任,鲍永禄继任总务主任。校党支部有4位党员:易振烜、蔡洪波、朱友石、徐庆标。

一初中开办当年,招收初一新生10个班,其中5个班的生源来自市区,另5个班的生源来自各县区;从当时的南通市中学(现市一中)抽调来两个初二班;又分别从当时的第二初级中学(原南通市中学第二部,现启秀中学)、第三初级中学(原崇敬中学,现实验中学)共抽调来4个初三班,同时从各校调配了部分教职员工,就这样,一所具有16个班级,922名学生,70多个教工的南通市第一初中正式诞生了。孙德一首任团总支书记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蔡洪波首任工会主席,祁勇首任教工团支部书记,罗玉芬首任少先队大队长,陈昌瑞首任学生会主席。在党支部、校长室的领导下,他们勤奋工作,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师生中涌现了不少积极分子。1955年凌宗华被首先发展入党,1956年,朱绍楠、卢光宇、孙德一3人光荣入党,祁勇被评为南通市和江苏省优秀教师,并出席了市和省的优秀教师代表大会。朱绍楠升任副校长,从市委宣传部调来汪家珍接任教导主任。

一初中刚建校时,工校留下的校舍建筑面积为2994平方米,人多校舍紧,初一年级实行二部制教学(即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分上下午轮流上课)。二层办公楼作为师生的宿舍,初一寄宿生住在校舍西侧东向的简易工棚中,还有少数人安排在附近的民居中租住,教师聚集在一间平房教室里办公。1955年,升入初二的5个班市区学生转往第四初级中学(今跃龙中学)就读。后来校舍逐年有所增加,1958年又建两幢计16个平房教室,一个音乐教室,以及学生宿舍等生活用房,多为简易结构的房屋。当时虽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干部教师一心为工农办学,培养有文化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易校长、朱主任经常顶缺亲自授课,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955年,一初中送走了首届毕业生,同年招收初一新生7个班,1956年以后招收初一新生都在68个班的规模。此后一届一届的初中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校门,他们有的升入高一级学校,有的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为建设祖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易振烜校长于1958年调往南通工专任教务长,工专撤销后调任南通地区教育局教育科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